家譜(或稱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
家譜(或稱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志,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于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家譜的起源
關于家譜的起源,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但是從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國早期文字,及史類文獻對家譜起源的考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盡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乃清人所輯,但從輯有的篇目可見,《世本》匯集了中國自黃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的世族譜系,是一部對前代和當代各血緣集團系譜進行綜合、總結的全國性的總譜。
·家譜的形式
家譜的形式有多種。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就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后來,人們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掛于中堂的,也有的裝訂成冊供家人翻閱的。歷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裝訂成冊的家譜。而平民百姓、經商士紳、豪門則多為懸掛供后人供奉的圖表式家譜。
·家譜的內容和作用
上古時期的家譜,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僅為血統的證明,是為襲爵和繼承財產服務的,其內容也比較單一,僅為世系的說明。
魏晉以后,選官、婚姻以至社會交往都要看門第,這樣一來,家譜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家譜的內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的風氣更加興盛,這時的家譜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發揮作用,其作用轉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譜經常被反復修撰,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到了明清兩代,家譜修撰的結構已基本定型,流傳到現在的家譜也極為豐富。
